[ 會員登入 ][ 註冊 ][ 忘記密碼]
產品搜尋
  " 出版合作 "

 


瀏覽紀錄:





 
產品名稱:  台灣音樂史初稿
產品編號:  DB330
作者:   許常惠 出版社:  全音樂譜
定價:  350 出版日期:   2012/10/16
網路價:  315 企業、鑽石會員價請登入查價
VIP價:  305 元   

標籤:
全音 (大陸書店) 
 

【 內 容 簡 介 】


 

《台灣音樂史初稿》是由許常惠先生所著,感於過去台灣沒有一部音樂史、從未重視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而寫一本具有學術與藝術價值的台灣音樂史,其目的是為了回顧先民所建立的音樂文化,繼而加以反省檢討,並為有系統、有計畫的音樂傳承理出頭緒和方向,進而展望未來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

 

 

【序】

中國之有音樂史,不過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情。葉伯和、鄭覲文、許之衡、王光祈、田邊尙雄等五位先生,先後所著「中國音樂史」,都出版於抗戰以前(一九二二〜一九三七),十五年間雖然出版了五部中國音樂史,然而這些著作較爲著重音樂的理論,相對忽略音樂的實踐: 較爲重視宮廷與士大夫的音樂,相對輕忽流傳的民間音樂,很難使人對歷代中國人所發展的音樂獲得全貌。一九八一年楊蔭瀏先生出版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他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以音樂作品本體爲論述基礎,而且特別重視了歷代豐富的民間音樂的敍述。

另一方面中國音樂史的撰寫,向來以中原的漢族音樂爲中心,較少顧及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的音樂。這種情形與漢代以後「樂志」的寫法一樣,學士 、樂官多以宮廷雅樂爲最高權威,只顧及發生於宮廷內及京城的音樂。淸季以後雖然有人注意到地區性的音樂;但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音樂史。許常惠敎授這許多年來,默默地留心著台灣音樂的脈動,即將出版「臺灣音樂史初稿」,使我們感到無限的欣慰,因爲我們終於有了一部臺灣鄕土音樂的音樂史。

許常惠教授民國四十二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接著留學巴黎,專攻音樂史與作曲。回國後除了致力於推動台灣地區現代音樂的創作外,他在師大、藝專、文化大學、東吳大學、藝術學院等音樂系科開中西音樂史與民族音樂學的課程。這本「台灣音樂史初稿」的著作, 是累積他近三十年的音樂生活與敎學經驗所完成的。内容包括:(-)原住民族的音樂風貌:(二)漢族民間音樂的淵源:(三)西式新音樂的發展。這三部份包含了臺灣地區音樂史料從最古到最新、從通俗到精緻的內容,也兼顧少數民族音樂的各個層面,可以說完整周延。

許常惠敎授說:這是臺灣音樂史的「初稿」,希望留給將來的音樂史學者補充校訂。這是他的謙虛,也是他的誠懇之處。因爲有了第一本「初稿」,才有更完整的「二稿」或「三稿」的可能。他爲開拓者的功勞,是可以肯定的。
一部音樂史的出版,不但可以使我們從中回顧前人建立的音樂文化,認淸在時代推展中重要的特殊性、變異性和傳統性的民族關係, 並且讓我們得以反省與檢討,如此才能對未來的文化建設工作提出具體而有系統的方向與計畫。這應該是這一部「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啓示。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任委員郭為藩



【目錄】

感言:
(一) 中國音樂史的產生
(二) 我們沒有「台灣音樂史」
(三) 豐富而複雜的台灣音樂
(四) 史料的蒐集與整理
(五) 撰寫「台灣音樂史初稿」的緣由


第一部分:原住民族音樂的風貌
 第一章 平埔族的音樂
  第一節歌謠
  第二節樂器
  第三節歌舞
  第四節平埔族音樂的硏究
 第二章 高山族的音樂
  第一節日據時代的研究
  第二節光復以後的硏究
  第三節歌唱的形式與內容
  第四節器樂、歌舞、祭祀音樂
 第三章 高山族各族歌唱的特色
  第一節泰雅族
  第二節賽夏族
  第三節布農族
  第四節鄒族
  第五節排灣族
  第六節魯凱族
  第七節阿美族
  第八節卑南族
  第九節雅美族

第二部分:漢族民間音樂的淵流
 第一章 福佬系民歌
  第一節光復以前的民歌記載
  第二節光復以後的民歌硏究
  第三節福佬系民歌的地區劃分
  第四節結論一分類法
 第二章 客家系民歌
  第一節光復以前的民歌記載
  第二節光復以後的民歌硏究
  第三節客家系民歌的地區劃分
  第四節結論一分類法
 第三章 說唱音樂
  |第一節歌仔類
  第二節南管類
  第三節民謠類
  第四節乞食調類
  第五節勸世文
 第四章 傳統戲劇音樂
  第一節北管戲
  第二節南管戲
  第三節偶戲
 第五章 地方戲劇音樂
  第一節歌仔戲
  第二節車鼓
  第三節牛犁
  第四節採茶
 第六章 民間樂器
  第一節 獨奏器樂
  第二節 合奏器樂
 第七章 舞蹈音樂
  第一節 戲劇中的舞蹈
  第二節 小戲中的舞蹈
 第八章 祭祀音樂
  第一節祭孔音樂
  第二節道敎音樂
  第三節佛敎音樂
  第四節釋敎音樂
  第五節其他民間信仰音樂

第三部分:西式新音樂的發展
前期(一九四五年以前)
前言
第一章 日據時代音樂的教育
 第一節學校音樂敎育之推行
 第二節師範學校出身的早期音樂家
第二章 教會對新音樂的提倡
 第一節南部基督敎會
 第二節北部基督敎會
 第三節敎會出身的音樂家
第三章 留日音樂家之回國
 第一節留日爲新音樂家的惟一途徑
 第二節從日本回國的音樂家
 第三節留日音樂家回鄉舉行巡迴音樂會
第四章 新通俗歌唱的流行
 第一節唱片公司的設立與新歌的推行
 第二節歌人懇親會與流行歌曲的作者
第五章 早期新音樂的風格探討
 第一節敎會聖詩
 第二節通俗歌曲
 第三節創作樂曲

後期(一九四五年以後)
前言
第一章 音樂教育的重整
 第一節一般學校的音樂敎育
 第二節師範學校的音樂敎育
 第三節師範大學音樂系的成立
 第四節藝專音樂科的成立
 第五節其他大專音樂系科
第二章 音樂團體與音樂活動
 第一節管絃樂團
 第二節國樂團
 第三節合唱團
 第四節音樂家的社團組織
第三章 現代音樂的運動
 第一節 「製樂小集」與「新樂初奏」
 第二節從「江浪樂集」到「中國現代音樂硏究會」
 第三節亞洲作曲家聯盟^ 第四節通俗歌曲的新潮流
第四章 民族音樂的維護與研究
 第一節民歌採集運動
 第二節 「中國現代樂府」與「雲門舞集」
 第三節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成立
 第四節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術活動
第五章 新音樂家與新作品
 第一節作曲家
 第二節演奏(演唱)家
 第三節音樂學者
 第四節新作品

結語
附錄一:合灣前轚音樂家系列
(一)在異質文化交會中起步
(二) 江文也
(三) 呂泉生
(四) 柯政和 
(五) 陳泗治
(六) 張福興張彩湘父子
附錄二:許常惠談音樂
(一) 讓音樂的歸音樂
(二) 音樂實驗班?敎育畸形現象!
(三) 藝術無價? 
(四) 表演藝術亟需軟體凝聚力
(五)藝術不能在社教之下

【內文選讀】第一章 平埔族的音樂

台灣的原住民族,民族學家稱爲「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族。他們早在漢族移居台灣之前,已分佈於台灣各地,包括居住於平原的平埔族,及居住於山地的高山族。這些原住民族,在淸代文獻皮稱爲「番」人,並分爲「熟番」(或「平埔番」、「化番」〉與「生番」。前者至光復後,改稱爲「平埔族」;後者至日據中期,改稱「寄砂族」,光復後則稱「高山族」。
原住民族何時到達台灣?其移居經過如何?對於這些問題,民族學家尙未有一致的看法。但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在語言、體質、文化、社會組織,乃至音樂的表現,都顯出相當大的差異。旣是同屬南島語系的民族,爲什麼在這地理範圍不大的台灣,會有這樣多的差異? 所以一般認爲,他們可能分爲很多梯次,在不同年代,或由華南或由南洋諸島,渡海來到台灣。
原住於台灣平原或淺山地區的平埔族,分爲十個族群。其名稱與分佈如下:〈註一)

1.凱答格蘭族:基隆、淡水海岸及宜蘭。Ketangalian
2.雷朗族:台北盆地。Luilang
3.噶瑪蘭族:宜蘭。Kavalan
4.道卡斯族:新竹、苗栗平地。Taokas
5.巴則海族:台中縣。Pazeh
6.拍暴拉族:台中縣。Papora
7.巴布薩族:彰化縣。Pabuza
8.和安雅族:嘉義、南投二縣。Hoanya
9.西拉雅族:有三個亞族:西拉雅siraya、四社熟番...


 
 

大鴻圖書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4  

TEL:(02)2777-1592、0963726299( 中華電信) FAX:(02)2731-0304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渭水路38號1樓  電子地圖

服務信箱:service@musicth.com.tw  ta.horng@gmail.com